职业道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站栏目 >> 职业道德建设 >> 先进事迹 >> 正文

宜昌市先进工作者彭红卫的事迹材料

作者: 时间:2016-07-05 点击数:

燃烧的爱,沸腾的正能量  

——宜昌市先进工作者彭红卫的事迹材料  

   

他信奉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激情飞扬与理性思辨使他的课堂总是满满当当,他的讲座总是一票难求。  

他恪守《学记》中的儒家教育理念“亲其师,信其道”,因此,爱的燃烧使他成了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是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导师”。  

他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还是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在历年的学生评教中,一直位居全校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前列,也多次获得学校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也是学校的学术带头人,丰富而扎实的科研成果,使他成为中国辞赋学会和湖北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他更是大学生的榜样、青年教师的楷模。他长期担任班主任,桃李满天下,既有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共青团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肖玉川,又有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优秀主持人王晓青;既有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接见的“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刘勇,又有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牌的骆海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曾获得湖北高考作文满分的周海洋同学正投身他的门下,不断进步;他正在指导的研究生向晓青同学,不仅获得了国家研究生奖学金,而且正在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的90后新生代诗人。  

他,就是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彭红卫教授。二十四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提升自己,全面完善自我,努力传递正能量,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充分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和高校教师积极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激情飞扬是彭红卫教授拥抱人生的姿态,也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风采。关于这一点,他现在所指导的研究生向晓青感触最深。向晓青说,2008年秋季第一次上古代文学课,彭老师的开场白就是借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然后传达自己的教学理念:真诚面对学生,努力搭建现代学子与往古贤哲心灵沟通的桥梁,注重经典作品的现代阐释和文学史的理论建构,追求师生之间的情感共振和课堂意境的创设。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此,彭老师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扎实的案头工作和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除了备课充分,注重吸纳学术界前沿成果,关注学术热点问题之外,彭老师特别注重深入到学生之中,或者走访学生寝室,或者是在办公室晤谈,或者是在班级QQ群讨论,甚至在参与学生文娱活动的间隙,他都会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熟悉他们的话语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到了课堂上,彭老师总是慷慨激昂,情绪饱满,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和思辨色彩,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人生思考。他的同事高玮博士说,彭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近乎苛刻,他不允许自己的课堂有一点点沉闷,更不允许给予学生任何的消极情绪,即使是面对充满哀怨愁绪的宋词,他最终总能归结到阳光明媚的人生姿态上,这种消解也是一份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他特别主张文学课就要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反对灌输,要将古人深沉的大爱传递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中,给予他们丰富的学习能量和生活能量。正因为如此,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激情投入、幽默风趣、乐观昂扬、优雅灵动。  

二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一方面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如《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论知识观的嬗变与高等教育变革》等论文都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并连续获得2004年和2005年三峡大学优秀高教研究论文一等奖,2005年度还被评为高教研究积极分子。这些高质量高规格的教研论文凝结了彭老师在高等教育观念和教学层面的思考,无疑有助于他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申报、立项并完成多项教育教研课题,据统计,他先后主持湖北省高等教育教研课题2项,三峡大学教研课题8项。其中,《地方文化与审美创造:推进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地方高校中文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教学深受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好评,不仅多次在院、校两级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且在学生评教评课中,一直名列学校前茅。也正是因为长期的努力和深厚的积淀,2013年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特聘请他为主讲嘉宾,在该栏目讲授文史类节目,已经播出的《朱熹查贪》五集,深受制片方肯定,并与他签约,要求持续录制,20143月又录制了《况钟智斗巡抚》五集,将于近期播出。彭老师登陆央视讲坛,不仅宣传了三峡大学、宜昌和湖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示了湖北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文风采。  

   

二、科研是教学之母  

彭红卫老师曾告诫年轻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说教书育人是一项言传身教的科学事业,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勤奋钻研,刻苦学习,锐意创新,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并将学术成果和学术思维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他已在各级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刊物10篇,北大中文核心12篇,专著两部,其中《唐代律赋考》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在学术界广受好评,赋学专家、博士生导师何新文教授曾撰文指出,该著“采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清理唐代律赋文本的基础上,对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考论”,“显示了精微的考辨功夫”;《屈原的文化人格》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011年荣获宜昌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另外,他参编高等教育教材两部,参与校注古籍四种,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语文》副主编。  

科研项目是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催化剂。到目前为止,他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2项,纵向项目经费累计30多万元,主持的代表性课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代律赋史”(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屈原的求索精神及其现代阐释”(2005年)和“科举视野中的唐代律赋研究”(2010年)等。这些丰富的科研成果也使他从三峡大学学术骨干迈向学术带头人,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  

突出的科研能力让他在指导学生时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也结出了硕果。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在湖北省获奖4次,在三峡大学获奖8次。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向晓青同学2012年荣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公开发表新诗80多首,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为90后新生代诗人的代表之一。他指导的本科生骆海涛以《土家踩生习俗的文化阐释与现实价值》获得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本科生李向兰、姚涛同学以《土家“女儿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郑伟、郑薇同学以《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蕴含的民族精神》获得2007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而由彭老师修改、指导、选拔的学生作品也多次荣获湖北省樱花诗赛和一二•九诗歌散文大奖赛大奖。  

彭老师担任多个三峡大学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其中三峡剧社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从剧社创办到剧本的编写和修改,乃至演出指导,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果累累。该剧社至今成功举办了十多次大型专场演出和戏剧大赛,多次参加校各种文艺晚会,演出剧目《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屈原》、《嵇康》、《巴山飞舞》、《离骚》、《崔杼弑君》、《王昭君》等六十余出,连续五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并五次获得表演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剧组,获湖北省首届“文化科技杯”大学生话剧艺术节一等奖,并作为湖北高校唯一代表队,参加“2012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终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三峡剧社也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学戏剧社团,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在该社担纲主演的王晓青同学现在是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优秀主持人,在她回母校之时,曾十分感慨当年这段演剧经历,对彭老师精益求精近乎严酷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由衷地表示感谢。  

   

三、亲其师,信其道  

彭红卫老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的职业信念。在二十四年的教师生涯中,他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他多次说,自己天生就是教书的料,只要自己一站在讲台,就会激情四射,春风灿烂,这种成就感激发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工作激情,让他胸中燃烧着对学生的爱,让他周围沸腾着满满的正能量,而这一切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课内课外,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即使是面对毕业多年的学生或者其他性质的学生如国培生、函授生等等,他依然以其纯粹的学者风范和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肖玉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来自湖北随州的一个贫困乡村,本科是在彭老师班上。在彭老师的鼓励下,她克服了自卑并担任班干部,勇挑重担,吃苦耐劳,学习也不断进步,大四时远赴韩国做交换生。2008年毕业之际,彭老师建议她报考大学生村官,通过初选和复选程序,她最终被甘肃省委组织部选聘为“进村任职大学生”。她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干起,由于做事踏实,肯动脑子,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2009年作为庆阳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了习近平庆阳视察座谈会。习近平得知肖玉川放弃湖北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老区当村官时,高兴地说:“你从湖北来到这里当村官,很不容易,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也需要在农村接受锻炼,提高自己。”肖玉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充满了前进的力量。后来,她在写给彭老师的邮件中谈起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机缘,衷心感谢文学院的培养和彭老师的言传身教。她说:“亲爱的彭老师,我永远记得您给我说的,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昂扬的精神,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我们的父老乡亲要燃烧着爱,并且外化为正能量。学会爱和传递正能量,是一门大学问。我会永远以您为榜样,燃烧自己的青春,为西部老区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肖玉川已成长为共青团甘肃省宁县县委书记,20136月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周海洋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2009年,他以一首长篇古诗在湖北省高考语文考试中得了满分,因此被特招进了三峡大学。由于严重偏科,刚开始学习跟不上,学校组织了一批博士教授,专门给他进行会诊和辅导。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常常想办法在外面打工挣钱,所以导师组有时约谈他,他往往不能到场,学业成绩继续下滑,以至于考试的时候,像《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这样他擅长的课程还考不及格。这时候彭老师主动请缨,首先要周海洋把自己的习作交上来,然后一篇一篇地修改,从标题到结构,从语言到平仄,从起承转合到情感主题,进行全方位解剖。然后,彭老师将修改稿反馈给他,先让他琢磨几天后,师生二人开始讨论,改的好与坏、对与错,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一整天。这一下子就让周海洋同学心服口服,他不仅感动于彭老师的耐心和提携后进的爱心,更为彭老师在旧体诗词歌赋创作上的才华所折服。从此后,他心静了下来,学习成绩也上来了,2013年还顺利完成了专升本的考试,并将大学三年多时间创作的作品结集内部出版。  

彭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对班上的贫困生,他不仅经常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还对这些学生慷慨解囊,或者是经济上的资助,或者是衣物、糕点、水果上的分享,所以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之后,常常有学生在媒体或其他场合表达对彭老师的敬仰与感谢之情。而在课堂上和课下,他更是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给予学生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恋爱观等等,以至于在很大范围内,学生把他看做“青年导师”,亲切地喊他“卫哥”,毕业的、在校的历届学生大都喜欢与彭老师打交道。彭老师说,自己手机里的号码、QQ上的好友以及邮箱里的邮件,最多的就是历届学生,几乎天天会和不同的学生保持联系。可以说,在三峡大学,彭老师拥有最大的粉丝团,为此,彭老师辛苦着,也快乐着。

   

   四、社会更需要爱与正能量    

彭红卫老师不是一个只在书斋、课堂和校园里撒播爱的种子和传递正能量的学者,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并切实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他具有一份传统知识分子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为大众提供专业服务。  

一是致力于文化传播。近年来,在宜昌市、各县市以及周边地区,他举办讲座100余场,远至重庆三峡学院、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近至秭归、长阳、三峡坝区,主题涉及国学、礼仪、阅读、屈原文化等。2008年,为迎接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宜昌市文明办、三峡大学文学院和《三峡晚报》联合推出礼仪专栏,意在为市民学礼仪、创文明提供平台,彭教授于7月至8月连续一个月在《三峡晚报》上开辟 “彭博士讲礼仪” 专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是主持“三峡文化讲坛”日常工作。该讲坛由宜昌市图书馆、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和《三峡晚报》联合举办,市图书馆提供场地、三峡大学提供智力师资支持、《三峡晚报》提供宣传阵地,每两周举办一次面向市民的文化公益讲座。目前已经开办讲座100余场,被媒体誉为“宜昌市民的精神地标”,受到市民的极大喜爱和市委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影响力日渐提升。彭老师不仅要物色老师、邀请老师,而且很多时候要亲自登台。每场讲座,他都亲自主持,从开场嘉宾介绍,到讲座完毕之后的总结与互动,都亲力亲为。  

三是热衷于文化建设。目前彭老师担任宜昌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新诗学会副会长,除了定期参加学会的笔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提供诗词创作之外,更多的事务是帮助学会会员修改文学作品。他多次参加宜昌市残联文学笔会,义务帮助残联文学爱好者修改习作200多篇,深受残联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学员们的爱戴,并被聘为长期顾问。彭老师还不断在地方媒体如《三峡晚报》、《三峡日报》、《三峡商报》、《屈原文学》和三峡电视台就各种社会问题和专业问题发声。可以说,彭老师在沟通宜昌市文艺界、文学界和三峡大学的往来交流和服务宜昌市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风雷之势凌云上,江海其怀澡雪中”。这是彭老师自题的一副对联。他说,这是一个大时代,绝不是小时代,作为高校的知识分子,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更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不仅为学生、为学校,更要为社会、为历史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张载的名言,也是彭红卫老师的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他怀揣着这份理想和激情,坚定有力地走在立德树人的大路上。


(消息来源: )

湖北宜昌市大学路8号
电话:0717-6392020 E-mail:ghwyh@ctgu.edu.cn 邮编:443002
0